第54章 哪来的血迹
第五十四章王爷花园宴请忽悠 听多尔衮这么说,孝庄微微低头,沉吟片刻,说道。 “从这信上来看,语气坚决,但也还算客气。字里行间之中,没有什么建奴、蛮夷胡虏,或是还我河山,这样的话。我想,这可能是明朝的皇帝想议和。” “议和?” 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听到这个见解,都十分诧异。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之中,大明议和之事,断不可能。 “没错,”孝庄继续说:“这大明皇帝的确想议和。相信两位王爷之前也记得,崇祯在几年之前,派出过一个姓陈的大臣,偷偷来到我们建州,为的就是议和。可当我们也有此想法的时候,这个皇帝却将这个姓陈的大臣给杀掉,据说是大明朝的官员对议和之事,抗争地比较激烈,这个皇帝也只能把这个大臣杀掉了,算是给那些大臣的交代。” 多尔衮一旁连连点头,说的:“确有此事。当年,我还小,是皇太极处理的此事。” 虽然这皇太极是多尔衮的四哥,可多尔衮从来没有以四哥相称,这也是因为皇太极杀死多尔衮母亲原因。 孝庄道:“今天,崇祯派来一个礼部尚书,哈哈,我从他的言谈举止,还有行动做派上,就知道这人不是当官的。” “哦?何以见得?”多尔衮和济尔哈朗都是一惊。他们两个可没有看出,这个文质彬彬,行为得体,礼数有佳的沈德刚有什么问题。 “摄政王,你想想,这明朝官员咱们也是见过不少了,你见过哪个明朝官员一见我们就鞠躬行礼?还一上来,就直接说满语的?” “是呀!”多尔衮、济尔哈朗,两人恍然大悟。 两人意识到,这彬彬有礼,面带微笑的汉人,只有那些主动来投降的低级官员会如此。高级别的明朝官员见了他们,能对他们摆出一副不屑的表情,已经算是客气的了。就是那之前,来盛京议和的陈姓官员,也是一副不卑不亢,腰板笔直的态度。反倒是这个沈德刚,一进门鞠躬行礼,甚是客气。 另外一点,那就是所有的明朝大臣都不会说满语。并不是他们学不会,而是他认为这满语乃是蛮夷之语,说句难听的,那就是这些明朝大臣认为,学说满语就是一种汉奸的行为,都对不起祖宗。 孝庄就是从这两点上看,这个家伙应该不是明朝的官员。 济尔哈朗问道:“那你是说,这个家伙是骗子?” 多尔衮摇摇头,说:“骗倒不至于,没有哪个骗子有如此大胆,又骗大明,又骗大清。况且,他好像也不是要骗银子。嗯,那他是何来呢?” 孝庄继续说:“我猜此人,可能是个聪明的商人。是明朝的皇帝利用他的这种身份,与我们和谈。如此一来,和谈无论成功与否,这皇帝都有进退之地。” 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想了一下,两人都觉得孝庄说的有道理。若和谈成功,到时候,明朝的皇帝给这个沈德刚加官进爵,也来得及。若不成功,那这个商人不能代表大明朝廷,自然朝廷也没有什么损失。 “那我们该怎么办?”多尔衮着急的问。 还没等孝庄说话,济尔哈朗一拍桌子,大声说道:“娘的!居然敢如此起欺瞒我大清!先把沈德刚给剐了,然后我带领三万八旗将士,力破山海关,打进北京城,将王爷救出来!” 济尔哈朗的性格从来是不温不火,可就一点,那就是受不得人骗。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身为辅政大臣的他,从来不去研究政治斗争之奥妙,做事直来直去。 孝庄听了济尔哈朗的话,连连摇头。 “现在,打仗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去年,我们辽东也是旱灾严重,粮食积极短缺,我们不如借这个机会,缓和一下与大明之间的关系。” “你是要和谈吗?”济尔哈朗有些恼怒。 多尔衮赶紧为孝庄解围,说道:“缓和,皇太后说的是缓和。让我们喘口气,听说今年晋商从李自成那边买了不少粮食,让蒙古人帮咱们买一些。等过了今年秋天,兵粮充裕了,再打不迟。” 心中虽有不爽,可有军无粮,济尔哈朗也明白其中意思,微微点点头,又坐在了椅子上。 多尔衮问道:“可是崇祯皇帝开出的三个条件,我们哪一个也无法答应啊。” 说完这话,三人一阵沉默。 还沈阳、辽阳,那不就等于把整个辽东都归还给大明吗?两千万两白银,就是现在大清拆了,砸碎了,也卖不出这个钱来,至于那20万边民,那更是开玩笑,一下子少了20万人,这个田谁来种,这税去哪里收? 突然,孝庄打破了沉默。 “这大明皇帝难道不知道,我们是不可能答应这样的条件吗?可为何又如此有诚意呢?” 多尔衮眉头一紧,说道:“难道是缓兵之计?” 孝庄回答道:“有可能,自从他们在大同获胜,隐隐之间,已经有了一些主动权。只是因为有李自成、张献忠,明军才没有北进,一直驻扎在大同和宣州。等收拾了李自成、张献忠,那就该对付我们了。” “他娘的!我去把那个沈德刚抓来,几鞭子下去,看他说不说。要是不说,就换刀子。” 济尔哈朗已经是沉不住气了。 孝庄赶紧劝慰,说道:“王爷莫要着急,现在还不到这个时候。不如今晚,让多尔衮陪他喝喝酒,再把范先生也叫上,相信今天的一顿酒,就会把这个家伙把来此的目的,全都说出来。若是如此,他还不说,再交给王爷不迟。” 听孝庄如此说,多尔衮和济尔哈朗都点头,表示同意。 当晚,还是在这花园之中,多尔衮摆下酒宴,以接风洗尘的名义,将沈德刚又请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