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封赏登基大典再议
书迷正在阅读:我在人间斩诡神、四合院:从开大车开始、武帝独尊、替嫁后我成了将军的心尖宠、朝阳少年郎、李晋小说重生2000免费阅读、我靠种田登仙梯、她靠开荒成了全星际的神、团宠八零年代:我有一座星际农场、你假装修炼一下吧,球球了!
虽然母亲和娘子们都劝他回去休息,但李智云并没有同意,而是固执的守了一会儿。 在先帝大行后的几日时间内,消息渐渐传遍天下,各地刺史,总管,都督,先后返京。当然,少数镇守边疆一带的都督以及总管则没有回来,而是派人回京悼念。 一个月后,即武德八年十月,李智云携百官、宗室、番邦使臣等等,安葬先帝于献陵,而先帝的功臣,以及隐太子、秦王、胶东王等人的陵墓,以及他们的子嗣,纷纷迁葬献陵。 其后,李智云正式携妻妾入住皇宫。 政事堂。 杨恭仁满面红光,问道:“殿下,诸事已毕,何时可举行登基大典?” 裴寂瞥了一眼杨恭仁,暗自不爽,当年他执百官牛耳的时候,杨恭仁还是个前隋遗种呢。 可惜啊,人家有個好侄女。 李智云道:“令礼部和太常寺准备一番,一切从简。” 从简? 众臣面面相觑,登基大典能从简吗? 杨恭仁忍不住道:“陛下,登基大典,关乎陛下之尊贵,不宜过简。” 李智云却道:“非也,天下初定,北有突厥窥伺,朕岂能劳民伤财,取朝廷辎备,利于凡俗。先帝临走前嘱咐朕,他的葬礼一切从简,不可打扰百姓,朕自当仿效之。” 杨恭仁打得什么主意,李智云很清楚。若是隆重举行登基大典仪式,到时候他可不得大封群臣么。 可是,李智云并不想这么做。 相比较这些虚荣,李智云更在乎实际点的东西。 “就这么办吧。” 见皇帝态度坚决,群臣也不好再劝。 礼部尚书于世虔和太常寺少卿祖孝孙出列领命。 而皇帝的这一番态度落在群臣眼里,则让众人领会到一个要素。那就是这位新君,少有年轻人的铺张豪奢。 这让一部分的良臣极为兴奋。 紧跟着,他看向民部尚书温彦博。 “今年收成如何?” 旋即,温彦博站出来如数家珍的向李智云汇报天下各州情况。 总的而言,在没有国战的情况下,武德八年的粮食收成极为不错。除了少数偏远州县,或者是流年不利的州县,因天灾歉收之外,其他地方都是丰收。 这其中,关中、巴蜀,这两地,因为很早就被大唐占据的缘故,民生恢复的也极好,连续几年都是大丰收。今年,仅巴蜀一地,便为朝廷提供了两百多万石粮食。而关中也不错,有一百多万石。除此之外,在河东道太原以南的诸州,今年也提供了八十万石粮食。 至于河南道、河北道,到今年为止,总算是彻底安定,当地的百姓也从战乱中脱身,能够自给自足,不必当地官府接济。可以想象,到了明年,河北道和河南道就可以交税赋了。 而淮南道、山南道、江南道等地,都有上缴十几万石或者几万石的粮食。 “......总计,关中各仓已满,越五百万石,臣为陛下贺。”温彦博躬身一拜。 “臣等恭喜陛下。”群臣高呼。 李智云嘴角含笑,道了声免礼。 陈叔达蹙眉疑惑道:“今年粮食为何会增产这么多?” 嗯? “爱卿何有此问?”李智云问道。 他手中捏着民部的奏折,上面有各道、州、县的所有缴纳粮食数目记载。 陈叔达欠身道:“启禀陛下,非是臣质疑民部,只是相较之去年的收成,今年增加未免太多了些。” 李智云呵呵一笑,看向温彦博。 “温尚书,你替朕告诉陈相吧。” “遵命。”温彦博对着陈叔达道:“陈相但请放心,粮食数目皆是我一一核实,没有任何虚假。各州县官员,他们也没有强买强***迫百姓,一切都是按照规矩办事,免税之地,依例而行。此外,今年之所以能收成如此之多的粮食,主要是两点。 其一则是曲辕犁、土化肥已经开始推广,其二便是这粮食中,有不少冬麦在其中。” 闻言,陈叔达恍然。 “多谢温尚书解惑。”他重新坐下。 李智云之所以相信民部上报的粮食数目,其一是相信温彦博,其二则是根据去年的情况估计,其三则是派拂衣的探子在天下各地暗查。 官员们欺上瞒下的事情,李智云刚被先帝册封为太子的时候,就见识过。而在他当监国太子的时候,没少警告打压那些企图欺骗他的臣子。 是故,李智云方一登基,才少有人敢糊弄他。毕竟,群臣都知道一件事,当今皇帝虽然年轻,不过二十二岁,但治国手段,他们早已领教过。 更何况,当今皇帝可不是柔弱小儿,而是从天下大战中走出来的戎马皇帝。 眼瞅着话题被带偏,杨恭仁坐不住了,他开口道:“陛下,这些事情都是细枝末叶,当务之急是尽早尊封......” 后面杨恭仁说了什么,李智云不听也知道。 而裴矩呢,则低眉浅笑。 待杨恭仁说完,李智云方才道:“杨相说的在理,这样罢,待登基大典过后,便开始册封吧。” 纵使李智云想压一压,但考虑到追随他的潜邸之臣,他还是决定尽早了结这件事情,否则耳根子不会清净。 而杨恭仁呢,李智云猜测他真正的目的是想劝自己册立皇后。虽说皇后之位,李智云早已确定是妻子杨氏,但杨恭仁这副急不可耐的摸样,还是让他感到有些不舒服。 紧跟着,裴矩拱手问道:“陛下,先帝大行,来年是否还要延用武德年号?” 李智云想了想,说道:“延用。” “是。” 关于年号,李智云暂时没什么想法。 唐俭问道:“陛下已然登基,那神策府是否继续留存?” 这个问题很好,唐俭不说,李智云也准备提起。 “朕已登基,神策府自当废除,自此不置。” 神策府和天策府,这两种机构的权力过于强大,李智云根本不会允许它出现在自己的朝堂上。 而解散神策府,那么另一个问题也得提上日程。 那就是十六卫大将军,自然不能由身为皇帝的李智云兼任。 对此,李智云也早有打算。不过涉及兵权,李智云不打算和大臣们商议。 议了会儿事,小朝散去。 待群臣走后,李智云靠着凭几假寐。 内侍大太监高良忠弓着身子,小心翼翼的问道:“陛下可要传膳?” 高良忠是内侍省四大太监之一,主要负责皇帝起居。他年纪三十许岁,做事较为稳重本分,故得李智云提拔,在身边服侍。自李智云登基之后,李珍李强二人,便不能进后宫伴驾。 唐初的太监,没有多大权力,大臣们也都不屑和他们走近。而李智云更不会如何重用太监,他虽然对太监制度有些别扭,不过也不好擅自更改。 否则,若是宫内不用太监,大臣们绝不会同意。而他自己呢,习惯了之后,自然也不会有如何不适。 “不必了。” 李智云振作精神,开始考虑册封的事情。 文学网 wap. /106/106347/27631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