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挽明:从在野侯爵开始在线阅读 - 第237章 湖广的农业实力

第237章 湖广的农业实力

    晚走了几天,终于搞定了杞县项目,这是自己在中州的立足点,一定要把这里的项目做大做强,商业与争夺天下一个道理,谁占据中原谁就能得天下。

    王宏宇让周王府这边好好策划「拍卖」和「招投标」,自己立刻动身离开,将敏感度降到最低。

    以后是商业发展的自然结果。

    东林党如果来喷,插手阻止破坏的话,那自己就有机会反过来插手惩处江南商业和盐政的理由了。

    流动图书馆又在开封采购了一批周王相关的医药书目,补入图书馆,还备份许多送至保定去,准备再印刷出版一批。

    出了开封府进入南阳府,眼前景色骤然一变。

    虽然同是河南布政使,但周边一下子郁郁葱葱,水塘也多了许多。

    开封府及往北的地方,田野以外就多是土。

    南阳府却不同,田野以外的地方有许多草木,各块田野附近多有整齐的水塘,不时可以看到有人在水塘中取水灌既。

    对哦,按照秦岭淮河的南北分界,开封府还属于北方,紧挨着的南阳府就属于南方了。

    水资源一下子就多了许多。

    此处百姓也明显日子好一些,平日饮食可以看到蔬菜了,附近的芝麻制品小吃也比较丰富。

    毕竟产油仅次于粮食,稳稳排在蔬菜之前,所以此地河南往南种植芝麻气温合适,自然多有种植。

    再往南到湖广,反而芝麻种植比例低一些,这是因为种植芝麻非常怕水淹。

    还有一个因素是湖广产大米,大米比芝麻赚钱。

    随着江南贸易发展、经济作物行情大好、人口也在同步增加,江南的粮食早已不够本地使用。

    湖广产粮潜力被彻底挖掘出来。

    不仅供给本地和周边,还大量顺江而下卖到江南,再通过大运河,先让黄淮泛区吃上饭、产好酒,这就是苏北各类好酒,为什么是在明朝大踏步发展,因为大运河让黄淮泛区吃上了饭。

    湖广的粮食再顺着大运河,运抵山东、天津、京城,乃至宣大和辽东。这些地如果只靠本地产粮食,那么城镇人口会非常有限,脱离土地的工匠、兵马和官员数量会很少。

    想想宣大、蓟辽没有多少营兵,全靠半耕半战的卫所兵,会是多么可怕的情况。

    这也是大唐北方环境衰落以后,中原王朝很难向北走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地的贫瘠的土地、有限的生产力,养不了多少脱产职业兵。草原上的游牧的人,每到秋天南下抢劫种地的人,不用种地就能吃到丰足的小麦。本地产出养活的那点职业兵,挡不住四处南下的草原人。

    大唐以后的北方,环境今非昔比,靠本地产出,实在太为有限。

    出了长城,哪有草原?一眼望去,只有沙漠。

    大明军民,看着长城以外的茫茫沙漠,无不怀念大汉时水土丰美的关中、秦晋、燕云之地啊。

    所以,大运河就是北方的生命线。

    海运固然不错,但是搞海运,就没有宿迁的美酒、北直隶各府的市民、宣大数量不低的强军......因为它们不靠海,吃海运的粮,还要更多的运输成本。

    这就是大运河的必然,既运送粮食,又让沿途各地繁荣。

    「湖广熟,天下足」,就是这个时期的真实写照。

    「江南熟,天下足」已成为过去式,却也是一件好事。

    江南的产业红利、贸易活跃、海外白银,带来了古代史上最繁华的江南。也是晚明人才辈出、思想活跃、技术迭起、科学启蒙的经济基础。

    晚明,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好的地方说完了,坏的地方已经悄然到来。

    虽然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在六年后出现,但现在不分南北,粮食价格已经渐渐高昂。

    在河南种小麦的区域,芝麻、蔬菜等依旧是点缀,粮田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更不用说再靠南,水源充沛适合种水稻的地方了。

    粮食真是最核心问题之一啊,这个时代可没有土地被撂荒,中原与湖广能种地的地方都种了,可依旧不够吃。

    不光是人多地少的问题,要立刻提高农业生产力,否则轮回周期率的问题就大了。

    记得徐光启已经在开始总结天下农政了,涉猎非常广泛,还从福建搞了番薯在上海的老家一带试种。

    《农政全书》可以早些问世,自己也要借魏忠贤的权势,将番薯、玉米和土豆加快筛选、适应和推广。

    南阳府这段路一切平静。

    洛阳那边的福王也没派人追过来,看来这位万历最宠爱的儿子,知道天启对他会有防范啊,其实很聪明嘛~

    很快到了南阳府最南端的新野县。

    这就是三国的那个新野,自己也能像刘玄德一样,虽然起步不高,却百折不饶。

    刘玄德可不是演义里那个被文人阉割后爱哭的那个形象,而是非常能打、各地英雄折服、志向如钢铁一般的超级强者。

    王宏宇不学刘备别的,但一定要学会他的百折不挠、失志不逾。

    王宏宇一行晓行夜宿,一路景色优美,仲夏的河南道路两旁的庄家生长茂盛,这里雨量充沛,小寒季的干旱还没有影响到中原。

    这时候河南大面积种植谷子,此时正是谷子拔节的季节,谷子已经快2尺高了,再长大施肥就难操作了。

    此时道路上随时能看见运肥的木轱辘两轮牛车、驴车、独轮手推车、驴驮、人挑,络绎不绝。

    田间地头到处堆积着农家肥,驴骡粪、羊粪、还有茅坑掏出的肥料,还有用黍穰、麦秸在地头焖出的秸秆肥。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xbyuan换源app,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王宏宇知道这种焖肥的办法,他前世在网上查过,后世在贵州遵义军民府也见过。这是化肥出现前南方普遍采取的办法。北方因为缺水只能在有水的地方焖肥。

    就是把秸秆破碎、掺上土浇水,然后用泥巴封起来,秸秆发酵产生高温腐烂变质,成为肥料。

    后世的沼气池也是这个道理,只不过后者不用泥巴密封而是用水覆盖,焖得更彻底,秸秆、野草分解成可燃性气体。

    沼气发电、沼气燃料,这些都有可能,而且是越往南越好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