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挽明:从在野侯爵开始在线阅读 - 第239章 实物税收和白银税收

第239章 实物税收和白银税收

    襄阳府的繁荣让人印象深刻。

    汉水上船只络绎不绝,城里城外百姓摩肩接踵。

    完全无法想象,这样水土丰美、百姓安康的地方,十年后要被张献忠、左良玉、等匪军官军先后蹂躏,成为官官匪匪最喜欢“就食”的区域。

    所谓“就食”意思很简单,就是如何以最低成本,从农民手中拿到粮食。

    官通过各种税,无偿征收;匪通过各种抢,无偿拿走。

    其实最可怕的不是官和匪。

    官终究是流官,除了左良玉这种以外,是要靠政绩流动升职的。匪更本身不是匪,是活不下去的普通人。

    一直都在贫农、佃户头顶的地主和粮食商人们,才是最可怕的存在。

    农民五成以上的收成进入他们的口袋。

    可怜如此好地方,先是土地兼并,又来官官匪匪,即使如此,襄阳直到战乱最激烈的时候,也没有经济崩溃,百姓们尽力生产生活,依旧是能养活人的地方。

    稍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都会希望这些百姓好好生活下去,而不是遭遇那样的至暗之时。

    不过此地确实武备松弛。

    襄阳、南阳和荆州自古就是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荆楚勇士、耕战之兵和优秀水师层出不穷。

    现在却是承平日久、人不知兵。

    就算负责提督兵马,管辖以上几个地区军务的郧阳巡抚,也仅仅能做好维持治安,把征召训练强军的职责忘却了。

    明末战事不迭,许多地方都出了勇武之师。

    偏偏华夏史上,举足轻重的荆襄强军、淮泗勇士缺位了!

    王宏宇叹息一不能因为一个种地供养天下、一个酿造天下好酒,就忘了两地勇勐善战的血脉。

    王宏宇要以郧阳西南边的川土精锐,以及西北边的川陕精锐,带动东边平原的武德,让荆襄勇士在明末复兴。

    自己选择郧阳为根据地,可不是要据险打游击,而是要以楚西北之边陲,毗连川、陕、豫三省,四处布局发展,低调发展惊人崛起。

    郧阳巡抚管辖郧阳、襄阳、南阳、荆州、汉中等周边区域军务。偏偏此时军备松懈,正可以作为郧阳府第一大将,将周边军事潜力掌握于己手。

    襄阳府的二把手,府同知是艾友芝,自然可以成为重要助力。

    有他在此撑起产业,平衡文武关系,襄阳府无忧矣。

    一行沿着汉水南侧,一路向东,很快便到襄阳西侧,紧挨着郧阳府的谷县。

    谷县这地方王宏宇可是一听就来了精神。

    因为他在明末出了名。

    张献忠最着名一次投降后,就是被安排驻扎在谷县。

    在此他一面贿赂熊文灿和许多官员,一面招兵买马、训练士卒,等待天下再次生变。

    期间还跟潜逃的李自成,搞了一次“双雄会”。

    献忠,你没机会了,谷县被我看上了~

    谷县正好在荆襄平原到山边的好地方,春秋时为谷国之境,县因此得名。

    艾友芝送来的户籍、丁税显示,谷县共计人丁7000余口,每年丁税田赋超过5000两。

    此时一个壮丁到襄阳这种大城做工一年可赚十两,但寻常各县则要低上一些。

    若有二十亩地,无灾害一年两熟,可得三千多斤稻、两千多斤麦。

    粮食给自己和假设3个家人留足每人300斤粮,剩下的进行售卖,此时粮价较高,理论上可卖30两银子。

    可这终究是理论上。

    秋季地主、粮商收粮价格只有平时的一半,这就成了15两。

    还有种子用水要租和买、有牛养牛的饲料要买、没牛租牛又要用钱、租用购买农具……

    条件好的农户,成本还低一些。条件差的,成本要扣掉近10两银子,这样只剩下5两。

    交税吧,倒是明明白白,4口人土地人丁合计约3两税,还剩下2两。

    这就是湖广百姓的真实生活,没有灾害、加税、抽丁、战乱的温饱生活。

    可是一旦有这些呢?

    一旦地主、大户、粮商以更低价格收粮呢?

    不过退一万步讲。

    白银税收终究比实物税收贪墨少,不会农民拉去交税1000斤粮,官府用大斛大斗,农民的1000斤交税时只算800斤,你还要再拉来200多斤,补上官府200斤。

    这还不够。

    斛没放稳,官吏直接勐踹一脚,每斛都踹,掉落后的都算“损耗”。农民还要再补粮食,至少再拉百斤补税。

    税收1000斤,农民实缴可能要1300斤往上。

    但是这超额的“1000斤”粮食,到了仓库可就不超额了,真实数值可能就800多斤。

    入库前被贪墨的,都一股脑推到农民偷奸耍滑头上。

    仓库里800多斤粮食,用的时候能有600斤,那就是吏治优良。

    古代吏治差的时候,直接上报粮库着火、遭灾、发霉,最后也就200斤……

    】

    几千年当官的一大动力,不就是这个嘛~

    白银税收后,这一套不能搞了。

    税收定额无法凭空减少太多,否则用银子的衙门不干了。

    虽然还有其他贪污的花活,但是再也没法明目张胆地将上千斤粮食,贪墨为200斤了。

    大清吏治最坏时例外~

    官府的贪墨减少了,富商的财富却多了。

    原本是贪墨一半,现在是收粮食价格降一半。

    回到谷县这里。

    县辖田亩共计12万多亩。

    一个湖广的平原县,才12万亩地?谁信?

    古时候土地产粮能赚钱,可没有什么抛荒,都巴不得多开垦一些。

    谷县就这么路过一趟,简单估算都有20多万亩地。

    那些没纳入税收的,自然是本地大地主和官吏家族的地。

    官府统计交税的人口是7000多口,但实际人口也绝不会这么能少,肯定上万了。

    多出来的这些人,恐怕多是大户仆从和依附于他们的佃农。

    因为地主大户最擅于用自身土地财力优势,将贫农变为佃户。

    具体的方法很简单,对陷入交税困难的贫农,名义上借钱,实际上放高利贷即可,欠得多了就要卖地,卖了地就只能当地主的佃农。

    在地主的地上只要交租子,不用交税,一些佃农也觉得可以接受。

    但是他们处于信息差的底端,属于被剥削最惨的人。

    交租子的量往往达到收成的一半以上,比之前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