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运输
琼山县外,李承乾扶着船槛,手里拿着鱼竿。 船只停泊在琼山县的港口,琼州可不是后来的旅游圣地,甚至比起岭南还有不如。 毕竟经过秦帝国的初步开发,乃至汉武帝的发展,岭南已经不是瘴气遍地,人不可居的绝地了。 毕竟自赵佗起岭南就有了华夏的移民,如果环境太过恶劣,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 秋风习习,南海的海风很和煦吹动船头的绳索。 “走吧。”移步回到船舱,对马旭说道。 “诺。”马旭躬身退下,传令给水师校尉。 片刻,船只动了起来,在木桨的推动下,船只向着南方驶去。 一路紧靠海岸,不敢稍微离远。 海上没有风,帆不着力,船只能靠桨手划桨前进。 但桨手毕竟是人,是会劳累的,不到半个时辰,倚着栏杆的李承乾明显感到速度降了下来。 海上颠簸,李承乾也看不下去书,于是搬了胡凳坐在船头吹着徐徐的海风。 海鸥在船头翱翔,不时落到船上,水手也不驱赶,好像已经习惯了。 在水手看来,海鸥落到船上是大吉大利的象征,象征着一路平安无事,无风无浪。 ………… 船行数日,瞭望台上的瞭望手看到远处升起的黑烟,那是刘辉带人点起来的。 烽火递军情,自古有之。 把火油泼到木头上,点着后不断的加木头,昼夜不熄。 琼州没有草原上的豺狼虎豹,但却有着更多不开化的蛮夷。 草原上的突厥人,吐谷浑人见到李承乾的家眷部曲,必然会来送殷勤,自带干粮来保护。 天可汗的威仪即便是草原上最无知的老妪也知道,能为天可汗效力是无上荣幸。 而琼州的蛮夷显然不知道天可汗是个什么东西,无君无父在这里不是什么贬义词,而是确确实实的描述。 而这些蛮夷在唐末的大混战中被打来打去的节度使灭族,史书里再也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记载。 “过去吧。”李承乾的视力很好,在船头看到了升起的黑烟。 舱底的桨手缓缓加力,船只慢慢靠了过去。 既然没有风暴,船只当然不能冲到沙滩上,只好待在距离岸边十几丈的地方,放下小船。 李承乾从船里下去,踏上了陆地。 人生在陆地,对陆地总有一种亲切,李承乾也不例外,在踏上陆地的一刹那,心里仿佛宁静下来。 “拜见大王。”萧景渝批着皮甲抱拳行军礼道。 “免礼,”李承乾颔首道:“这几日可有野兽侵扰?” “有,四日前有一部身着树叶,头戴羽毛之蛮侵扰,被弩箭射跑了。”萧景渝禀告道。 “可有受伤?” “并无人受伤。” 一边走一边说,李承乾走上了高岗,外围是批着铠甲端着强弩的卫士,甚至还有两部从战船残骸上拆下来的八牛弩。 为了安全,伤兵都被抬到高岗上了,苏氏正在看护他们。 隋唐之时女子不是宋明的花瓶,她们是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和一定的社会地位的。 长孙皇后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就亲自抚慰士卒,亲临军中。 而隋文帝的皇后同样彪悍,在杨坚举棋不定的时候帮他下定决心。 作为长孙皇后亲自挑选的太子妃,苏氏当然不是一个只能躲在深宫的花瓶。 苏家历代为官,对子女的教育当然不必说,唐时女子参政屡见不鲜和家庭里的教育有关,如果家中没有人教导,怎么会有这么多自学成才的天才女人参与帝国的朝政。 “妾身拜见大王。”苏氏见李承乾归来,微整衣裳走了过来。 “免礼。”李承乾笑着扶起王妃。 伤兵没有发炎化脓的,奇迹般的活了下来,留在这里的将士和其他人都惊异万分。 唐人对鬼神佛道是信奉的,皇家也推崇道教,而道教和巫医卜筮脱不开干系,于是李承乾没意料到,自己的身上竟然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 “登船吧。”李承乾点点头。 他带来了十几艘大船,当然不知是为了把人运走,残骸上的东西也是要运的,十几具蒸馏器,还有在船上刚刚雕好的雕版,以及蒸馏好储存在货仓准备卖给胡商的烈酒。 “诺。”萧景渝抱拳道。 这几天他带着水手,把船上的东西慢慢的搬了下来,大部分没有损坏的机器都被搬了下来,不过货仓里的烈酒大部分都被摔坏了。 船冲上沙滩的时候就是烈酒所在的货仓先碰撞,除了少数没有碰碎的,大部分都已经流进沙滩,归入大海的。 半个时辰后,东西被搬了上去,就连八牛弩也被搬了上去。